东海之子王博平
作者:泰栋
    王博平,宁波北仑大碶王隘人。1916年生,1938年1月奔赴陕北参加革命,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我党领导的江南独立中队中队长、舟山游击支队并兼东海总队政治部主任。解放后,历任中共镇海县委委员、副县长,宁波地委委员、常委、副专员、专员、地委副书记,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于1982年去世。
    青年时期他在杭州中医专科学校学习后,于1936年回到家乡,开办了一个博平诊所,治病救人,是镇海江南(会北仑)一带有名的中医生。出于对祖国的热爱,视抗日救国为己任,他有了妻子女儿,收入也不菲,却抛弃了舒适的生活奔赴陕北,参加抗日战争。他在东海边长大,与惊涛骇浪搏斗,与渔民兄弟一起生活和战斗,养成一种豪迈直爽的性格,所以薛驹同志为他的纪念文集题写书名时,名之为“东海之子”。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建立和保存了两支武装,一支是江南独立中队,有七十多人,在1941年冬,编入五支四大新四队,成为新四军浙东纵队的主力中队之一,转战南北。一支是解放战争中他由党组织派回东海,领导一支徐小玉部队改编的舟山游击支队。1948年8月,东海游击总队在六横被蒋介石派来的海、陆、空军包围时,三百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十八人撤往四明山。王博平立即决定,将舟山游击支队主力约一百五十人撤出,然后让他们绕道公海,冲出封锁线,到达苏北斗龙港。这两支人民武装的建立和保存,王博平费尽心机,功不可没。解放后他在镇海、宁波、省里工作,仍一如既往,一心为民,坚持真理,爱护同志,廉洁奉公。他去世后,省委对他的评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党的好干部”,老百姓对他念念不忘,说他是“共产党的清官”,确确实实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忠诚实践者。
    1958年宁波地区遭遇旱灾,姚江咸潮上溯。过去咸潮到鄞县岐阳慈溪江中一带,田稻即可能棵粒无收,有“破岐阳,烂江中”之谓。当年咸潮直到丈亭,还可能上溯,姚江两岸几十万水稻田面临绝收境地。余姚三万群众自发在丈亭拦江筑坝以阻咸潮。但把江堵死,以后遇洪灾,排水怎么办?地委和县委研究决定劝阻群众堵江,在江上建闸,关闸可阻咸蓄淡,开闸又可排洪排涝。在当时经济尚较困难的情况下,要造这样的大闸可不是容易的事。王博平说:“闸必须建,怎样建可以研究?”他同水利局同志一起商量,由老工程师施求臧提出建闸方案。施工认为,可在湾头挖土建闸,闸建成后挖通两头,“这样岐阳、江中不会受到咸潮威胁。”经费怎么办?王博平先报省请求协助,省里不同意。王博平想,这姚江大闸工程,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事,不能等靠要,只得由自己来设法解决。8月经初步设计核算,所需经费约一百六十万元,由受益各县分摊解决,并分配了各县出工数,决定于9月份破土动工。所需水泥,叫专区水利局、公安处各办一个水泥厂,自己烧制;所需约十万立方米石料,开采已来不及,结合平整土地,收集旧石料;钢筋是最大难题,决定收集废铜烂铁由王博平与上海炼钢厂联系,调换冷条。经过万余民工日夜奋战,花了十个月时间,大闸终于在次年6月建成,从而使姚江两岸五十万亩农田基本上解决了灌溉问题,改变了“烂岐阳、破江中”的面貌。姚江大闸建成后,洪涝时排水还不畅,王博平又提出在姚江“开后门”,一方面加快建设姚江向杭州湾排水工程,一方面把专署历年财政积余全部拿出来建造澥浦大闸,把洪涝直接排出海。他对宁波地区的水利建设真是耗尽了心血,还事必躬亲,他跋山涉水,走遍了这一带的山山水水。
    1964年秋冬之交,王博平带了一批干部到宁海深圳考察。一天,到了深圳边缘靠近新昌的马岙乡,乡里干部说,离乡政府十多公里外还有个望海岗山村,海拔九百多公尺,山高路远,乡干部也很少去。王博平说要上山去看看,就沿着羊肠小道,步履蹒跚来到望海岗。时已傍晚,山风很大,还飘起了雪花。村中只有一间瓦房,多茅草房,住了七八户人家,靠烧炭,种玉米、蕃茹为生。山上,土地平坦,土壤松而黑,农民叫作香灰土。王博平找村民来座谈,他说,你们靠伐林烧炭、种六谷为生,人辛苦,日子也不会过得好。应该发展经济作物,在山坡上种茶。山民说:“种茶树没有种子,怎么培育我们也不懂。”王博平说:“茶树种我替你们想办法,培育我派技术人员来帮你们。”他对跟他一起去的粮食、水利、交通部门干部说:要帮助望海岗解决好粮食供应问题,并要把公路造到山上来,水利部门要帮助深圳龙宫建一个小水力发电站,解决山村的动力和照明问题。经过三十八年的努力,望海岗村现在已建成四百多亩高标准茶园,所产“望海茶”无任何污染,被农业部评为“部优产品”、“绿色食品”,在国际上获得过金奖,年年供不应求。望海岗村党支部书记俞志军说:“我们望海岗村现有十九户,社员仍坚持集体劳动,年终分红,2001年全村总收入达一百二十三万元,平均户均收入有二万多元。家家都住上了瓦房,各种电器用具均有,已过上小康生活。”
    王博平一生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不唯上,不唯书,唯真理是从。在大跃进中,他参观了高产田,直言不讳地说:“这是聊天八只脚,乱话三千”;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说法斥之为“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在1961年-1963年三年困难时期,他说:“这困难是人为的,一方面生产上瞎指挥,使粮食大面积减产;一方面多报产量征了过头粮,连农民的口粮、种子都挖出来,那能不饿死人?!”他对县区干部说:“你们不要乱报产量,产量吹得天花乱坠,征了过头粮,以后又安排返销粮,这不是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吗?我只怕饿死人,不怕戴右倾帽子。”正由于他敢于顶“左”风,顶浮夸风,所以宁波地区没有发生过饿死人的问题。
    “文革”开始,王博平以他敏锐的政治识别力,对江青和中央文革公开表示不满,说"这个女人过去长期不工作,现在上窜下跳,讲别人是臭婆娘,我看她倒是道道地地的臭婆娘。对中央文革,他也直言不讳地说:“中央文革这帮人,只会摇笔杆子,没有做过实际工作,这样搞法,怎么会不搞乱?”后来,就因此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隔离审查,被关押了三年。但他对此一点不后悔,他这种唯真理是从,在权势面前不低头,不奴颜婢膝,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甚至置个人荣辱安危于不顾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王博平的高贵品质还在于对同志遭受冤屈,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其平反雪冤。1951年,镇海上阳一带进行土改、镇反,工作队把上阳乡一个党员张和法当成土匪,五花大绑押赴柴桥准备枪决。王博平在东海总队当政治主任时,与张和法已认识,张大喊“救命”,王即对押解的公安部队说明情况,请他们枪下留人。回到县里,他向县委书记说明:张和法曾在东海总队工作,东海总队北上,他回到家乡隐蔽,不是土匪。这样,总算留下张和法一条性命。在当时很讲“阶级立场”,将张和法救下来,不仅要了解情况,还需要很大的勇气。童志行老人在上世纪50年代曾任镇海庄市区委书记,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开始后又被打成“苏修特务”,含冤被关牢狱十年,妻子贫病交迫而死,留下六个女儿,求乞度日。1977年,童志行刑满释放,仍戴着现行反革命帽子,不得已到省里找到王博平同志请求帮助。王博平热情接待,问清情况后,两次写信给宁波市委书记和省委管政法的书记。1980年,省高院终于对童一案四人“宣告无罪,撤销原判”。
    王博平解放初期在镇海当副县长时,家无隔宿之粮,据当时与王博平在一起工作的阮晓钟回忆,有一次他去王博平家吃饭,其女儿竟向邻居家借米借鸡蛋,可见一斑。王博平的官越做越大,但他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住普通民宅,有专车不坐,每天步行或骑自行车或挤公共汽车上班。对自己子女也要求极严格,决不允许特殊化,对别人却宽大为怀。李丰平曾给王博平题诗一首曰:
    革命一生著功勋,赴汤蹈火任纵横,
    坚决斗争四人帮,不畏迫害敢挺身。
    领导工作多面手,主管财经显奇能,
    病魔过早夺才俊,一尘不染到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