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巷


    太庙巷  东起中山南路,西折北接大马弄,通宝莲山,长280米,宽8米。南宋时称保宁坊、保民坊,因此地建有南宋皇帝帝王宗庙,故民间又俗称太庙巷、庙巷,并沿袭至今,1966年改名为韶山巷,1981年复名太庙巷。据史书记载,汴京(北宋京城)陷落时,太庙神主(北宋皇帝)牌从汴京流落至扬州寿宁寺安家。建炎三年(1129),金军南侵,南宋高宗皇帝将神主牌交与随臣仓皇过江逃到镇江。在逃亡途中丢失了宋太祖(赵匡胤)的神主牌,后用重赏才把它找回来。当南宋君臣逃避金军追杀而逃亡到浙东沿海时,又把各帝神主牌送往温州安置。绍兴五年(1135),司封郎中林待聘上疏“太庙社主,宜在国都”。于是高宗诏令临安府尹梁汝嘉择地兴建太庙。
    太庙建成后,从温州迎回神主牌。绍兴七年(1137),因高宗移跸建康(今南京),将神主牌迁往建康,临安太庙改名为圣祖殿。是年底,高宗又复回临安,圣祖殿复名太庙。绍兴十六年(1146)数以千计的祭器制作完毕,太庙虽有正殿七楹十三室,还是不能将祭器全部陈列进去,于是又拓建六楹,同时增筑了存放祭器的祭库与册宝殿。至此,太庙初具规模。绍熙五年(1194),在太庙诸室西侧,建了四祖庙。景定五年(1264),又诏令太庙四周的居民宅舍拆迁他处,将粮料院等机构迁出,进一步依山拓建太庙。成淳元年(1265),再建二成之台,为奉神主出入之地。至此临安太庙才趋于完善。
    太庙分为十三室,每一室祭一帝神主,神主两旁有配享(附祭)功臣。据《成淳临安志》载,诸室神主及配享文武功臣的北宋诸帝臣为:太祖室,配享韩王赵普、周王曹彬;太宗室,配享太师薛居正、石熙载、郑王潘美;真宗室,配享太师李沆、王旦、李继隆;仁宗室,配享太师王曾、吕夷简、侍中曹玮;英宗室,配享司徒韩琦、太师曾公亮;神宗室,配享太师富弼,哲宗时改王安石,南宋高宗时复为富弼,罢王安石;哲宗室,配享太师司马光,徽宗时改为太师蔡确,高宗时罢换;徽宗室,配享太师韩忠彦;唯无钦宗室。南宋诸帝臣:高宗室,配享太师吕颐浩、特进赵鼎、蕲王韩世忠、循王张俊;孝宗室,配享太师陈康伯,越王史浩;光宗室,配享太师葛邲;宁宗室,配享福王赵汝愚;理宗室,无配享。理宗以后各帝,因临安被元军攻陷未建。太庙在元时毁圮。1997年,在旧城改造时,开挖住宅地基时发现太庙遗址部分基础,经考古查证,南宋太庙之大为国内罕见,该址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辟作“太庙遗址公园”。
    太庙巷口紫阳小学内有通玄观遗址,有南宋、元、明三朝道教摩崖石刻造像、题记等17处,部分已风化。此地原为紫阳书院旧址,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两浙盐运使高熊征捐地建造。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书院改为仁和县学堂,1911年改称第一高等小学。
    通玄观,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l60),历时三年半建成,高宗亲书“通玄”二字作观名。屡建屡毁,至清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攻打杭州城时,大部分建筑被毁,此后再也未曾整修。至今,当年的建筑已荡然无存。通玄观造像是古人遗留下来的一份十分珍贵的艺术遗产,也是研究南宋时期杭州道教历史的重要依据,现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