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普陀奇遇
作者:朱馥生
    孙中山先生于1916年8月25日偕胡汉民、邓家彦、周佩箴、朱卓文及浙江民政厅秘书陈去病一行,乘建康舰考察象山、舟山军港后,便道游览普陀山,见到海市蜃楼幻景。他向同行者述异,并嘱陈去病撰文记之,题为《游普陀志奇》。
    此文后来失落,1934年夏才在普陀山一个小庙——净土庵中发现,尘空和尚把它发表在其所编的《普陀山小志》上,这才为世人所知。此文系以中山先生为第一人称记叙的,虽非中山亲书,但其起首处、年月与文末均盖有中山先生使用的闲章“月白风清”,可见此事为中山先生亲身经历无疑。当年邓家彦于《国父游普陀述异》一文中也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中山描述此事情景。
    ……国父甚惊异之。比至观音堂,国父依次问随行者曰:若等倘亦见众僧,集丛林中作场乎?其上宝幡飘扬,酷似是堂厅高悬者。国父口讲指授,目炯炯然,顾盼不少辍。同人咸瞠目结舌,不知所对。少顷,汉民等相戒勿宣扬,恐贻口实。嗣是遂亦毋敢轻议其事者。
    此文从一侧面透露出此事所以在近二十年时间内未外传的原因。今事情已过去八十六年,还没有看到陈去病代中山先生所撰文的完整的面貌。《孙中山全集·第三卷》(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刊有此文,但编者称:“影印原件字不清”(见该集第352页脚注),因此有两处字代以“□”,有二处舛误。《孙中山与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内收有《孙中山〈普陀山志奇〉》一文,也有五处缺漏与舛误。我根据《孙中山与浙江》一书前所刊印的该文影印件,与《孙中山全集·第三卷》所刊此文作了对照,勘误如下:
  页       行         误     正
 352    20行末2字     □将    筍将注
 353    1行18字       □      恍    
 353    7行末2字      俯仰    俛仰 
 353    9行8字        耳月忽    耳脗 
    注:“筍”即竹桥,“将”送也。
把漏字补上,误字校正,全文应如此:

游普陀志奇

    余因察看象山、舟山军港,顺道趣游普陀山。同行者为胡君汉民、邓君孟硕、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政厅秘书陈君去病,所乘“建康”舰舰长则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骄阳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门道阶,引至普济寺小住,由寺主了余唤筍将出行,一路灵岩怪石,疏林平沙,若络绎迎送于道者,纡回升降者久之。已登临佛顶山天灯台,凭高放览,独迟迟徘徊。已而旋赴慧济寺,才一遥瞩,奇观现矣。则见寺前恍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殊讶其仪观之盛,备举之捷,转行转近,益了然见其中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想间,忽杳然无迹,则已过其处矣。既入慧济寺,亟询之同游者,均无所睹,遂诧以为奇不已。余脑藏中素无神异思想,毫不知是何灵境?然当环眺乎佛顶台时,俛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涛白,烟螺数点,觉生平所经,无似此清胜者!耳脗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呜乎!此神明之所以内通。已下佛顶山,经法雨寺,钟鼓镗革答声中急向梵音洞而驰,暮色沉沉,乃归至普济寺晚餐。了余、道阶,精宣佛理,与之谈,令人悠然意远矣。
                     民国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孙文志
    普陀山偶现海市蜃楼幻景,竟被中山先生遇见,亦可谓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