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物宝库——浙江省博物馆
作者:童然星
    浙江省博物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29年11月的浙江省西湖博物馆,它是我国自办的为数不多的省级博物馆之一。现在“浙博”已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凝聚七千年文明、以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
    西湖博物馆又源于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西博会有八馆二所,八馆是革命纪念馆、博物馆、艺术馆、农业馆、教育馆、卫生馆、丝绸馆和工艺馆。其中“博物馆”分为水产部、动物部、植物部、矿产部、昆虫部、动物园及瑶山部等,展品共计达五千九百八十六件之多。西湖博览会闭幕时,为了保留所陈列的展品,乃呈请省政府设立西湖博物馆。11月,经省府批准成立浙江省西湖博物馆,聘任陈屺怀(陈布雷之兄)为馆长。馆址由前王阳明祠、文澜阁、忠烈祠、圣因寺罗汉堂、太乙分青室等数处合并而成(即今浙江省博物馆所在范围),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左邻平湖秋月,右接中山公园,面临西湖,风光如画,景致宜人。初直属省府,1931年3月,划归教育厅管理,改名为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由王念劬任馆长。1933年6月,董聿茂继任馆长。
    西湖博物馆分三部一室,即历史文化部、自然科学部、总务部和会计室。自然部又分动物、植物、地质矿产三组,历史部分学艺、制作二组。全馆工作人员,在缺经费又常遭欠薪的艰苦条件下,辛勤创业,足迹遍及全省和其他地区。他们广泛征集文物,采集、制作标本,扩大了馆藏,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发表了许多论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博物馆的年轻学者施昕更,在余杭良渚地区发现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发表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从而揭开了良渚文化的序幕。
    1937年抗战军兴,西湖博物馆为免遭劫难,辗转流徙,先后迁移到永康方岩、丽水三岩村、松阳南洲村,最后到达浙江最南端的龙泉县。馆长金维坚选择城北安清山阳保资庵为临时馆舍。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全馆人员节衣缩食,继续征集文物,制作标本,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抗战胜利,博物馆迁回杭州,对原址加以修整,到1947年基本恢复旧貌。1949年杭州解放后,博物馆由人民解放军代表接管,首任馆长为潘锡九。1950年11月,董聿茂复出继任馆长。1953年8月,更名为浙江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博物馆工作刚刚走上轨道,就举办了几个陈列展览,如“地质矿产标本陈列”,“动植物标本陈列”等。1954年,浙江博物馆在南京博物院等帮助下,又办了一个“浙江历史文物陈列”,后来又举办了“太平天国历史文物陈列”。这二次陈列以其丰富的资料和藏品,赢得了国内外行家的好评。60年代,还举办过岳飞、于谦、张煌言三位民族英雄史迹陈列(地点在岳庙)。在十年动乱时期,几乎所有陈列展览均被撤消。1973年11月,又被更名为浙江省博物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博物馆迎来了灿烂光辉的时期,在以后的日子里,举办了各种具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陈列展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浙江青瓷陈列”、“杭州史迹陈列”、“河姆渡文化陈列”、“馆藏扇子扇面陈列”等。1990年,为纪念鸦片战争一百五十周年,又举办了“昨天的屈辱”的大型展览。这次展览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以后这些展品又被省内二十多个县市的博物馆借去展览,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1991年7月1日,为庆祝我党诞生七十周年,“浙江省革命文化史料展览”又在浙江省博物馆隆重开幕,以各种文物展示我省自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文化运动风貌,对广大观众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党爱国的教育。
    浙江省博物馆现设有“浙江七千年——浙江历史文物陈列”,浙江古代青瓷陈列、浙江古代书画陈列、浙江历代工艺陈列、国际礼品陈列、中国历代货币陈列等六个固定陈列室,以斑斓多彩的文物精品,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浙江七千年古老悠久的历史。还有精品馆,它不定期地推出从国内外引进的各种高档次的专题展览。
    博物馆还设有名人馆舍系列,如位于栖霞岭的黄宾虹纪念室、位于龙游路的沙孟海纪念室、位于馆区的常书鸿美术馆和吕霞光艺术馆。内容丰富多彩,它满足了广大观众不同层次的需要。
    浙江省博物馆于1990年进行改建、扩建,扩建的新馆占地20400平方米,建有大小十五个展厅。整个馆舍按照“园中馆,馆中园”的构思设计,由民族形式的大屋顶单体建筑和曲线连廊组合而成,总体色调以米黄色为主。为体现它的文化个性,每个外墙间隔柱上都贴有源自良渚文化变形的神徽纹饰面砖,主楼前水景的吐水,也摹刻了十三只良渚瑶山出土的“三叉形器”,大门二个门墩正面与背面上部仿制精美的良渚文化的冠形器。大门东侧,有三根高低错落的主柱,用抽象的手法仿制良渚文化中的玉琮,虚虚实实,别具一格。博物馆南面的围墙镶嵌着二十六只河姆渡文化的“双鸟朝阳”石雕,原件实物是一件象牙线雕——蝶形器,它象征着我们祖先在七千年前对太阳的崇敬。
    新馆的建成,使孤山南麓风景区的面貌也焕然一新,这一组极富江南园林特色的庭园式建筑和孤山湖光山色相映成辉,使孤山不孤,西湖更美。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为了展示浙江的七千年文明史,浙博在1994年馆庆六十五周年之际,与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合作,摄制了一部《西湖美景中的文物世界》,展示了馆藏十余万件文物中的精品。其中有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各类器物,堪称国宝的如骨耜、稻谷、纺织工具、骨哨、木胎朱漆碗、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带榫卯木构件等。七千多年前人工栽培的稻种,出土时尚芒尖挺直,稃毛清晰,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七千年前就掌握了水稻栽培技术。而干栏式建筑中带榫卯结构的木构件,则把中国木构建筑技术的渊源向前推进了几千年。商周时期浙江出土的青铜器种类虽不多,其中却不乏大器、重器,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如“蟠龙铜盘”、“青铜大铙”、“青铜簋”等,与中原青铜器比较毫不逊色。春秋战国时期的“伎乐铜房屋模型”、“玉耳金钅和”更可说是举世无双。浙江是中国瓷器的故乡和发源地,有越窑、婺州窑、瓯窑、德清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窑址遍及全省各地。如出土的西周年代的“印纹硬陶罐”、东汉的“黑釉熊形灯盏”、东晋的“黑釉鸡首壶”、西晋的“青瓷谷仓”等,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备受世人瞩目。浙江的书画篆刻作品也是录像片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浙江书画篆刻代有才人出,早已闻名于世。片中展示的如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元代赵孟頫的《吴兴赋》书法长卷,以及当代大画家黄宾虹、潘天寿、丰子恺、张宗祥、马一浮等人的书画精品。长期在浙博工作的沙孟海与朱家济的作品当然也不会少,在我国书坛上,沙老雄浑朴茂的风格与朱老的清丽健劲的风格,独树一帜,广大观众更不会忘记。
    1995年,杭钢集团斥资百万,帮助浙博从香港抢救回流散在外的越王者旨於晹剑。此剑历二千余年沧桑而仍铮亮如新。与湖北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被誉为越剑双绝,确为国之重宝。这把宝剑回归后,已成为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99年11月26日,浙江省博物馆七十华诞之际,一座既具江南园林风格,又具现代气息的西湖美术馆正式开馆。那一天,还举行了常书鸿作品捐赠仪式。这位“敦煌艺术守护神”,把他的二百四十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自愿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珍藏,浙博特为他开辟了一个“常书鸿美术馆”。
    近几年,浙江省博物馆曾多次赴香港、德国、日本、法国、新加坡等地展出馆藏精品,让世界了解我们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同时,也宣传浙江,为我们浙江与世界合作开路。博物馆的全体同仁面向未来,信心百倍,他们相信,只要认真地进行科学研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一定可以在新世纪创造更多的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