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居


    故居位于杭州城东大学路场官弄六十三号。它是1933年4月郁达夫为暂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时购置的寓所,与坐落于大学路五十四号的浙江图书馆成了近邻。郁达夫在杭州并未过“隐居”生活,他担任《东南揽胜》编委,任杭州作家协会理事,还经常在《东南日报》副刊发表杂文,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 

    郁达夫由沪迁杭,与其有着深厚交谊的鲁迅先生是颇为反对的,但郁达夫却是下定决心了,在《移家琐记》中对这个居处表达了由衷的喜爱:“新居在浙江图书馆侧面的一堆土山旁边,虽只东倒西斜的三间旧屋,但比起上海的一楼一底的弄堂洋房来,究竟宽敞得多了……原来我那新寓,是在军备局的北方,而三面的土山,系遥接着城墙……‘好得很!好得很!’我心里在想,‘前有图书,后有武库,文武之道,备于此矣!”。风雨茅庐的女主人,是郁达夫先生的第二任夫人、被誉为江南第一美人的王映霞。自郁、王一九二七年结婚至一九三三年迁杭,二人的婚姻正处于“七年之痒”的当口。据说,这次迁居,就是为了躲避他人对王映霞的追求。郁达夫为自己的房子取名风雨茅庐,或许就是试图为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构造一个遮挡人生风雨的小巢吧!一九三五年七月,郁达夫开始“破旧立新”,兴建新居。杭州是王映霞的故乡,筑房其间,郁达夫以烦于泥土砖瓦干扰为由,于一九三六年正月十三离开杭州,到福州漫游去了。到榕后,接受了福建省政府的委派,担任省府参议,负责经济设计方面的工作。当他从福建赶回时,王映霞已经迁入新居。郁达夫在风雨茅庐只住了三天,便又赶往福州供职。

    不甚关心时事的王映霞曾为好好的爱巢被丈夫名为“风雨茅庐”而不悦,以为不是好征兆,没想到果真一语成谶。随着战火往南蔓延,郁达夫在福州任职,王映霞则独自带着孩子和老母在漫天烽火中逃难,时世的艰难让王映霞觉得郁达夫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可郁达夫在福州听到的却是王映霞与第三者关系不正常的流言。深感委屈的王映霞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而性格冲动的郁达夫则在《大公报》上登出寻妻启事,让王映霞备感屈辱。曾经爱得“之死糜他”的所谓“神仙眷侣”,最终变成了“人间怨偶”,两人虽经友人劝说,历经分分合合,爱情终究像一件破碎的瓷器,再也无法复原。风雨茅庐,最终也没能真正为主人遮挡住人间的凄风苦雨。

    故居由当时学人马君武题为“风雨茅庐”,由郁达夫自己设计,分正屋与后院两部分,进大门,两侧有五、六间平房,过天井,有三间正屋坐北朝南,正中间为客厅,有后轩。厅东西为卧室,三面回廊。正院与后院以砖墙相隔,后院建平屋三间,为书房与客房。内有假山点缀,林木参差,环境幽雅。在风雨茅庐中,郁达夫先生曾存有宋元明以来及至清末之类书八九千卷以上,明末清初的禁书三百余部,清代的诗词集六百余种,英德法日文书籍两万余册。现在此宅犹存,结构原状,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