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南宋太学石经
作者:徐守成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古者建国,教学为先”,作为教学用的教科书,是由国家审定颁发的,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
    据考古发掘揭示,人类使用过的教科书,不仅内容繁多,而且创作的材料也很驳杂。世界上曾有过用黄金、羊皮、竹简、绢帛、石碑等制作的教科书。自从我国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类才开始用纸制作教科书,一直使用到今天。教科书中最为昂贵的当是金版教科书,而版面最大的则是我国古代的石碑教科书,堪称中国教育的世界之最,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色,被人们誉为“石版文章”或“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由于所刻的内容是儒家的经典,故又称“石经”,它对我国儒家经典的保存和流传,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石经,始创于东汉灵帝刘宏熹平四年(175),把由朝廷选定的四书五经,刻在石碑上,作为学生的标准读本。我国东汉、曹魏、唐、后蜀、北宋、南宋、金、清等朝代都刊刻过作为学生读书范本的石经,它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历史上一直重视教育。  《后汉书·蔡邕传》有一段说:“及碑(即东汉熹平石经)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生动地显示了我国古代人心向学的良好风气。
    岁月沧桑,而今留世的石经,已所剩无几。唐开成石经尚存西安碑林,清乾隆十三经存北京首都博物馆,其中由皇帝亲书勒石并保存到现在的有两部:一是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孝经》,今存西安碑林;二是宋高宗赵构及皇后吴氏书写的南宋太学石经,今存杭州碑林。
    这块南宋太学石经,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我国四大石经之一。但经八百多年的历史变化,它已断裂,字经风化亦有不少剥落。
    太学,是我国古代官办的最高学府。宋室南渡后,于绍兴十二年(1142)四月,诏令礼部,继承北宋制度,暂于临安府学“措置”(筹办)太学。翌年正月,临安知府王喚,在纪家桥东、前洋街北(约当今延安路浙江大学医学院一带)被抄没入官的民族英雄岳飞故宅地,设置太学。后生员日益增加,太学不断扩建。南宋太学,建筑规模宏阔壮丽。太学西侧为孔庙,门列二十四戟,中建大成殿,祀奉孔子,十哲配享;两庑彩绘孔子七十二弟子像,前代贤哲从祀。每年春、秋行释奠礼,由太常乐工奏乐。殿后有光尧石经阁,内奉宋高宗赵构和吴皇后手书《易》、《尚书》、《诗》、《春秋》、《论语》、《孟子》、《中庸》及宋孝宗赵昚御札等刻石。绍兴二十六年(1156),宋高宗赵构又将所作《文宣王(孔子)赞》和《七十二贤赞》并《序》刻石,存于太学,作为太学生攻读经典的国家标准教科书。这些手书后由宋孝宗赵昚命石工刻在石碑上,并复制刻本颁发各学。太学中部为讲学区,有崇化堂、首善阁。崇化堂为讲堂,内藏有宋理宗赵昀亲书的朱熹《白鹿洞学规》石碑;首善阁内有历朝有关教育的御札。崇化堂后及两侧,有学宫廨舍。太学东侧为学生斋舍。初设十斋,续在太学北侧增七斋,后又增三斋,由著名书法家米友仁(米芾子)、张孝祥书匾。各斋有楼,东西壁上有过去太学生科举题名。太学后面为太学生练弓与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称“射圃”。
    太学初建时,所定名额为三百人,设斋舍十。但开办后即有七百人入太学,其中上舍生三十人,内舍生一百人,外舍生五百七十人。至宋宁宗赵扩时,上舍生三十人,内舍生一百三十人,外舍生一千四百人,共有一千五百六十人。宋度宗赵昚咸淳年间,又增至一千六百三十六人。南宗太学课程,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四书也列为教材,诸生各习一经,每经设博士授教,诗、词、赋、策也随时兼习。南宋太学历时凡一百三十四年,当时著名的学者如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叶适等均曾先后在太学任教。
    南宋太学石经,是宋高宗赵构和皇后吴氏手书,刻成于绍兴十四年(1144)至十六年(1146)。南宋淳熙四年(1177),宋孝宗赵昚在孔庙大成殿后(今浙江大学湖滨校区南部)建阁奉安,亲书匾曰:“光尧石经之阁”,置放石经,故南宋太学石经,也称为‘光尧石经”。
    元灭宋后,蒙古贵族对南人歧视和压迫更甚。江南释教总统西僧杨琏真伽,在南宋凤凰山大内行宫故址建造了“镇南塔”,妄图永远镇住南宋臣民,并把太学中的石经搬去作塔基。幸亏当时杭州地方官申屠致远力争,才免遭全毁的命运。至元三十一年(1294)江南浙西等处肃政廉访使徐琰就南宋太学旧基改建西湖书院,阁碑再一次遭到毁损。明洪武十一年(1378),这里改建为仁和县学。后来仁和县学徙建于府学之右贡院旧基,南宋太学石经,复遭流徙,“岁深零落,踣卧草莽间,龟蚨螭首,十缺其半”(《经义考》)。
    明宣德二年(1427),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吴讷,搜集整理残损石经八十余方,凿去南宋奸相秦桧刻在石经卷末的跋语和石章,并另作《石经歌》刻石,立于仁和县学。
    《石经歌》对太学石经是这样描述的:
    思陵避敌东南隅,临安建国称行都。
    投戈讲艺事经术,诸经语孟咸亲书。
    字形仅比黄庭小,楷法欲与争先驱。
    宸章赫奕丽霄汉,鸾翔凤翥昭神谟。
    宰臣敷奏勒琬琰,工徒竭蹶争奔趋。
    琢成丰碑凡二百,一一摹刻无遗余。
    身高八尺广逾半,上圆中直安方趺列……
    明天顺三年(1459),石经又随仁和县学迁往涌金门府学之右。明正德十三年(1518),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宋廷佐,将石经残石及宋高宗赵构的《七十二圣贤赞》、宋理宗赵昀的《列代圣贤赞》等珍贵刻石,全部移入杭州府学孔庙大成殿内(今杭州碑林地),安放在尊经阁中。清代,府学屡经修葺,八十余石均能保存。民国以降,旧学废弃,杭州府学日渐衰微,石经也无人管。抗日战争大爆发,日军侵入杭州,珍贵的孔庙楠木大成殿被日寇拆毁,石经险遭不测。据钟毓龙《说杭州》记载:“将大成殿移至泮池之前,所有棂显门、启圣祠及其他一部分房屋悉数拆去,打破后垣而运出之。盖此等木材皆前朝所遗,甚珍贵。”幸亏日寇未看上石经,不然无遗物矣。
    建国后,南宋太学石经被列为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省市文化部门完成了杭州碑林的总体设计,一方面以现有大成殿为基础,按孔庙的原有格局修建,恢复杭州孔庙原貌;另一方面,在修复或改建时,注意保护好这些重要文物,建成后分类陈列各类碑石,使之永远保存。
    南宋太学石经,共有几石,已无从查考。据清代阮元的《两浙金石志》说:“绍兴二年(1132),宣示御示《孝经》,继出《易》、《诗》、《书》、《春秋左传》、《论》、《孟》及《中庸》、《大学》、《学记》、《儒行》、《经解》五篇,总数千万言,刊石太学……,琢成丰碑凡二百,一一摹刻无遗余。身高八尺广逾半,上圆中直安方趺列。”现陈列在杭州碑林大成殿的南宋太学石经,共有八十五石,分别为《周易》二,《尚书》七,《毛诗》十,《中庸》一,《春秋》四十八,《论语》七,《孟子》十。石经高一丈,宽四尺,笔立恢宏,洋洋大观。当人们徜徉在这工程浩繁、规模宏伟的“石质书库”里时,一定会为我们古人重视教书育才的精神所感动,起而为弘扬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而努力。南宋太学石经,楷书平均纵160厘米,横95厘米。南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称:“石经为高宗及皇后同书”,“高宗御书《六经》,尝以赐国子监及石本于诸州庠。”“上(宋高宗)亲御翰墨,稍倦即命宪圣(吴皇后)续书。”后人评其石经:
    晋唐以来重经学,高宗手写尤堂皇。
    笔端既正字更古,细看不异钟与王。
    宪圣续书复精妙,理宗作序多颂扬。
    刻记绍兴十三载,太守奉诏工精良。
                 (《栖饮草堂诗集》)
    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也称“此书楷法端重,结构浑成,正思陵之笔。”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南宋太学石经在我国书法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清人有诗赞之曰:
    七百余年翰墨馨,碑廓推拓响珑玲。
    上庠多士钦模范,首善当时重典型。
    信古欲求真学问,尊儒莫说小朝廷。
    御书虽不分三体,校正何殊汉石经。
                  (《杭郡庠看南宋石经》)
    杭州碑林是杭城的“石质图书馆”,现存碑刻约五百方,荟萃了自唐迄清各朝书家手迹及绘画、科技、史实等精品,大多与杭州有关。其中名碑,除南宋太学石经外,还有五代吴越国王钱元瓘墓室星象图刻石,宋理宗赵昀御碑《圣贤赞》,五代贯休的《十六应真画像》碑,北宋李公麟的《七十二圣贤像》刻石(存十四),苏东坡的《表忠观记》碑,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画像碑,元代赵孟頫书写的《佑圣观重建玄武殿记》碑,清代的《浙江省水利全图》碑及明末张苍水手迹刻石等等。这些碑石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给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